查看原文
其他

35年在宁大!流水的学生铁打的他!

和你互相成就的 宁波大学 2024-04-23


写在前面


宁大官微的铁粉儿一定知道,"Shining · 晒宁人物"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栏目,聚焦优秀师生,挖掘他们身上的大小成就。以往,我们曾推出不少“爆款”文章,NBUers也对登上该栏目充满欣喜和期待。今天,我们想将探寻的视野放得更宽,开辟"Shining·晒宁人物"子栏目——"寻找老宁"

或许你会问,谁是"老宁"呀?他们可以是每天以爽朗微笑迎你回家的宿舍“大管家”,可以是校园内无所不能修的维修大叔,可以是给宁大一草一木安家的园艺师傅,可以是几十年站在三尺讲台早已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可以是本硕博都选择在宁大的同学,可以是毕业后又留在鹭园工作的资深OG,可以是深爱着宁大的每一个你我他……

他们与宁大有最深的羁绊,宁大留住了"老宁","老宁"选择了宁大,这一段段"双向奔赴"的故事每年每月每日都在上演。无论你仍身处校园还是已步入社会,"老宁"中定有几张你熟悉的面孔,定有一段记忆能拨动你心中温暖的琴弦……




“寻找老宁”首期内容

聚焦已在宁大走过35个春秋

见证无数宁大学子成长成才

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少校友还会特意来看望的

 爱修屋王师傅 

前不久

官微特邀学生记者、大四本科生梁蓝兮

以一位宁大“老人”的视角

对王师傅进行了访谈

今天,跟随她的笔触一起来看

她与爱修屋的“初相识”

以及她眼里的“王师傅”




四年前,大一入学没几天,我第一次光顾了爱修屋。

彼时的我连教学楼都没摸透,凭借着导航,绕到了学长学姐口中的爱修屋。

脑中的景象已经模糊,只记得爱修屋摆了很多维修工具,自行车躺卧在门口。老板接过我的钥匙后,走到机器前面,在我低头抬头之间,麻利地变出了两把相同的钥匙。我同样麻利地付完钱,和老板道别。

在这之后,上课下课的不断途经、修修补补的习惯去处、零食文具的购买场地,以及社团活动多次租借三轮车,让爱修屋的形象在我脑中不断立体了起来。

爱修屋背后,是陪伴了35年的宁大“老人”王师傅——王保法。



01



35年如一日,他是宁大人的“刚需”


“我是1989年来的宁大,当时宁大只招了4届的学生,1000人都不到。”

选择宁波大学,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1984年,包玉刚第一次来宁波大学,我亲眼看到他在宁波军用机场下了飞机。路上汽车浩浩荡荡的,那个规模真叫大。那时我就知道要有宁波大学这么一个学校了。”

1989年清明节前后,从兰州打工回老家的王师傅,得知宁波大学已经建成,便决定在宁大寻找属于他的机会。年仅二十出头的他,在校门口摆了个摊,干起了维修的工作。后来学校考虑到校园环境和学生安全,以及学生对各类维修服务的需求,便请王师傅进入校园内,在固定场所进行维修。“学校给我安排免费住宿,就一个民房嘛,楼上就是学生会的办公室,楼下是夜营餐厅,旁边就是我吃住的地方。”自此,王师傅扎根宁大的故事揭开了帷幕。



当时的宁大,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如果要前往市区,需要乘坐3元一趟的大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师生大多住在宿舍或周边,极少外出;外界的摊贩也不常流动到宁大附近。在这个以学习知识为主的小小“象牙塔”中,王师傅的摊子就成了大家的依靠。如果你仔细观察过爱修屋门口的招牌,会发现王师傅的服务领域十分广泛,修车、补鞋、配钥匙、换锁、换拉链、修伞、修眼镜……基本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



02



“搬家”6次,他和宁大双向奔赴


“我刚来的时候,是在1、2、3号楼中间的农民房经营了几年。后来在3号楼后面的自行车棚那儿也干过。再之后那里开了个小卖部,我就移到了三角地带的车棚,又干了七八年。2015年改造的时候,我移到了现在这个位置——第6个地方。我搬过六次家。”第六次搬迁正值共享单车的盛行,修车的生意不断减少,于是爱修屋在维修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小卖部的功能。

回忆起爱修屋的故事,王师傅滔滔不绝。他不断说着“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又不断地补充着记忆的细节。“我刚来的时候啊,宁大的这些房子都没造起来。当时的场景可以说是牛羊遍地,靠近甬江那边都是放牛放羊的,还有农民在这里承包种田。”35年来,王师傅就在这爱修屋里,见证、配合、支持着宁大校园建设,他从一个角搬到另一个角,爱修屋的店面也随之越来越大。



在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里,王师傅更像一个大学生。三角地带过去是学生活动的集中场所,活动摆摊、社团招新都在这里。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店铺就在三角地带的背面,一回头就能将各种趣事尽收眼底。闲暇之时,他也会去活动现场参观体验。“以前有活动,我就去看看,有讲座,我也会去听一听。”

王师傅的“大学”生活,最让他珍惜的就是“三做”讲座。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出现在讲座现场,在某个角落里认真聆听。“我都听了七八十场了,像裘克安副校长、央视主持人康辉的讲座我都听过。”某种程度上,讲座是王师傅弥补自己没上过大学的遗憾的一种方式。“我觉得他们这些老前辈说的话、做的事情,我很喜欢听。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学问我是学不了了,我就学做人做事这两点,他们讲的内容,真的是很深刻的、很值得学的。





03



从“小王”到“老王”,

他变了,也没变……


“老王你还在!”

这是一位校友去年暑假来到爱修屋门口脱口而出的话。那天他正陪着孩子来宁大考雅思,考试期间闲来无事,便在校园里闲逛,寻找熟悉的事物——爱修屋就是其中一个目的地。

这样的校友并不在少数。

刚来宁大摆摊时,王师傅也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和学校的学生们年龄相仿,自然是兄弟一样打成一片。下课时总有人围在王师傅的摊位前好奇地看着,观摩他的手艺。“以前学校人少,大家接触都比较多,都和朋友一样。现在他们回到这里来,来看我的话,都会叫我老王。”

在共享单车兴起的那段时间,王师傅也犹豫过要不要继续把店开下去,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但爱修屋不仅是一家店,更是承载着无数宁大校友美好回忆的地方,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许多班级举办返校活动,总是要来爱修屋看看。“每年总有十几批,他们在学校组织活动,过来一看,爱修屋还在,就满意地走了。”

不仅是学生,许多老师也依赖王师傅的手艺。学院的设备出了故障,总会打电话找王师傅帮忙。“只要我会做,只要我在家,我都第一时间赶到把问题解决,这是我的服务宗旨。”甚至有些退休的老师,有时候来学校办事,也会顺便带几件东西让王师傅帮忙修。



如今的爱修屋有一个金闪闪的大字招牌,用王师傅的话来说,这几个字大有来头。“爱修屋”三个字是二十多年前一位山东大学的博士在宁大从事光学研究时帮他取的;字呢,则是临海市书法协会的会长帮忙题的。“这个名字是一次我们吃饭,当时喝点酒、聊聊天,他说你店开了这么久连个名都没有,就帮我取了店名。书法是之前机械系的一个学生,在和临海书法协会的金吕夏学写字,他请他的老师帮我写的。”说起这个故事,王师傅充满自豪。

爱修屋的名字,是几代宁大人共同铸就的;爱修屋,则珍藏着宁大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和美好回忆。




在与王师傅聊天时,我问他,陪了宁大这么久有什么感想?

“宁波大学牛啊!”

这句话他重复了好几次,像看着孩子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小有建树的父母,忍不住在别人面前炫耀的样子。

“宁波大学这几十年来发展这么快,谁都没想到三四十年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么牛的学校真的不多见!让我说,宁波大学就是好得不得了,这个一点都不吹牛!”

他说:“我一个没文化的人,从二十几岁到现在,在宁大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了,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你和王师傅之间

还有哪些温暖的故事?

或者你还想在“寻找老宁”这个栏目

听到谁的故事?

请移步评论区告诉我们

最走心的评论

或呼声最强的建议

鹭鹭都将送上宁大定制笔记本





往期精彩回顾

● 没想到‼️宁大的教学楼里居然能看展🤩

● 总书记亲切看望!听,两会上的宁大声音

● 今天,致敬宁大的每一位“她”!

● 宁大人必读!这件大事,没你不行!


丨来源:融媒体中心

丨文字:梁蓝兮  王欣怡

丨摄影:高子祺  梁蓝兮

丨责任编辑:郭亚男

丨终审:王湖清

还记得官微和你的约定吗?

每期点赞、在看的小礼物正在陆续发放哦

动动手指点在看

下个收到礼物的人就是你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